2)第504章 丞相长史_回到三国做刘禅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断了读书和做官的权力,他们饱读四书五经,往往认识几个字就自命不凡。然,治国所需要的并非四书五经,而是我大汉的大学、太学中涉及的诸多知识。”

  “不错!”朱熹肯定地说道:“治国尚且不谈,仅以治郡为例,郡守之责乃是劝课农桑,平断狱讼,征租督赋,选贤举廉,典兵治安。如此种种,绝非饱读诗书的士族子弟都能胜任。然,我大汉每一个“政科”毕业的太学生,却都能轻松胜任。微臣之意,就是让士族子弟和太生学坐在一起,两者间辩论常见的郡务治理,高下立见。”

  朱熹说罢,刘闪肯定地点了点头。

  在刘闪看来,在这个时代,不论是郡守还是县令,若仅仅是依律办事,所有的“识字者”都能胜任。当然,若某人确实有才学,他在施政时,必能从众多的“识字者”中脱颖而出,就如仅仅是“大学生”的朱熹。

  朱熹就是出身于平民,他与首批的三百多名“大学生”毕业时,成都的“太学”还没有举办,朱熹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政务处理知识。

  然而,就因为这批大学生识字,也从大学教材中学到许多基本的常识,他们没有熟读四书五经,却经过几个月的实习,顺利成为荆州各郡的首批地方官员。朱熹更是获得刘闪、蒋琬和向朗的赏识,短时间就升任假郡守,并且很快就被任命为正式的长沙郡守。

  朱熹在长沙任郡守期间,他“国将兴,必贵师而重傅,国将衰,必贱师而轻傅”的观点,确实让刘闪眼前一亮。

  当然,刘闪并未读过四书五经,他也是后来才知道,这句话并非朱熹首创,朱熹不过是引用了《荀子·大略》中的原文。

  在刘闪看来,熟读四书五经,并且在朝中或地方任职的士族子弟非常多。然而,能将古经典籍中笼统的治国方略,以法令的形式落到实处者,刘闪只见过朱熹一人。

  熟读四书五经的士族子弟,他们与太学生一样,都是“识字者”,都能胜任这个时代的县级,甚至郡级的政务处理。刘闪却深刻地意识到,浅读四书五经的太学生,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常识和科学知识,他们比那些死读四书五经的士族子弟,更适合做各级的地方官员,其中的优秀者经过历练,也能轻易胜任朝中相应的职位。

  “不错!朱大人此计看似示弱,却能挑起更多士族势力的关注,可谓以退为进;等到辩论时,再由太学生给予当头一击,必能打击那些士族子弟的优越感,等到他们向太学生低头示弱之时,就是他们放下偏见,认同我大汉的人才选拔制度之时。”

  “陛下,微臣刚到成都,这只是见到榜文后的初步计划。若要实施起来,还有众多的细节尚需完善,需详加策划才行。”

  “既然如此,这事就交给朱大人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pnds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